篩選
按地區
按狀態
清除
中環
馬克·布拉德福特:異域奇珍
2024-9-26 – 3-1
豪瑟沃斯
中環
斯特林‧魯⽐ 「|」
2024-11-14 – 3-1
高古軒
中環
記憶的載體
2024-11-15 – 3-14
藝術門
中環
「季節的禮物」
2024-11-30 – 3-1
雍廷序畫廊
中環
丁雄泉: 悅色人生
2024-12-11 – 3-15
藝倡畫廊
中環
群展《橫水》
2025-1-9 – 3-8
爍樂(世界畫廊)
中環
她的模樣 ——黃佳&范禎雙個展
2025-1-10 – 3-1
天趣當代藝術館(中環)
南區
徐沛之個人展覽:《徐師傅 ‧ 金蛇獻瑞》
2025-1-11 – 2-22
SC Gallery
中環
Abstraction in Dialogue
2025-1-13 – 2-28
3812畫廊
上環
奧爾加•布萊西個展
2025-1-16 – 3-6
獅語畫廊
上環
Re:Connect
2025-1-16 – 3-8
Soluna Fine Art
上環
彼得·豪森《奢侈》
2025-1-16 – 3-15
弗勞爾斯畫廊
上環
Kateřina Ondrušková: Blue-Green Eyes
2025-1-18 – 2-22
Double Q Gallery
中環
AFA ANNFA x GLORIA CHUNG: A&G Boulangerie
2025-1-21 – 3-1
JPS畫廊
南區
WKM Gallery 收藏展
2025-1-24 – 3-8
WKM Gallery
南區
謝曉澤: 知識的考古學
2025-1-25 – 4-19
藝倡沙龍
中環
In Memoriam
2025-2-6 – 3-10
MASSIMODECARLO
中環
雙魚物語
2025-2-6 – 3-12
10號贊善里畫廊
觀塘
衰果
2025-2-7 – 3-2
WURE AREA
南區
點變成圓,而時間在彎曲空間中成為球體
2025-2-8 – 3-8
Rossi & Rossi
中環
2025-2-8 – 3-15
白石畫廊
南區
未售出≠無價值,視角轉換
2025-2-8 – 3-15
德薩畫廊
中環
鄭哈雷個展
2025-2-13 – 3-16
方由
西環
謝俊昇個人展覽《種花得花》
2025-2-15 – 3-9
HART HAUS
南區
陳維:沉默的呼吸
2025-2-18 – 4-12
刺點畫廊
中環
顛倒世界:奇美拉之城
2025-2-20 – 3-20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環)
南區
多重虛幻:亞歷桑德羅·吉安尼個展
2025-2-22 – 3-19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
南區
龍穴中的趣味混合 - 西垣肇也樹個展
2025-2-22 – 5-17
wamono art
深水埗
細說從頭—— 鴨巴甸街的印藝傳奇
2025-2-22 – 8-31
當代印藝
九龍城
光散落在四處
2025-2-26 – 4-13
錄映太奇
九龍城
光散落在四處
2025-2-26 – 4-13
錄映太奇
中環
Souvenirs, Novelties, Party Tricks
2025-3-21 – 4-26
JPS畫廊
灣仔
Collect Hong Kong 2025
2025-3-22 – 4-4
香港藝術中心
南區
貢坎個展《異時 ‧ 相繫》
2025-3-22 – 5-14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
中環
路易絲·布爾喬亞:軟景
2025-3-25 – 5-10
豪瑟沃斯
金鐘
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
2025-3-26 – 7-6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未售出≠無價值,視角轉換
2025-2-8 – 3-15
德薩畫廊

步進展場,您將看見似曾熟悉的作品,這批作品以未曾售出為特點,精選自畫廊的早期展覽。與此同時,畫廊內將播放根據本新聞稿生成的人工智能播客,介入展覽語境的討論。

在今天這個以嘩眾取寵和市場操縱為特點的投機藝術市場中,德薩畫廊今年首場展覽為期一個月,特別策劃展出往年未曾售出的作品。是次策展概念與常見的市場主導型做法背道而馳,意在引發有關市場動態的批判性討論,糾正被操控的藝術價值觀,並重申強調促進健康且可持續藝術生態系統之重要性。

近年來,當代藝術市場被捲進了投機者為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掀起的風潮。藝術逐漸成為一種金融投資或資產,其價值被銷售額所定義,藝術家與畫廊為應對巨大市場壓力,唯有持續產出易售作品,使得藝術的本質愈發模糊甚或迷失其中。

然而,如歷史已曾展示,投機泡沫正在破滅,市場亦開始重置。在此關鍵時刻,德薩畫廊邀請觀者重新評估何謂藝術上的成功,審視藝術的終極意義不在其商業價值,而是其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性且必要性。透過展示過往展覽中未曾售出的作品,我們旨在挑戰對於這批作品的品質或感染力的成見,提供機會就藝術之根本價值展開對話。

藝術擔當著社會及文明進程中基礎的角色,是為文化與交流的紐帶,亦因而得以延續。藝術家常以其作品作為交流或概念表達的手段,創造作品是為了以喚起對周遭世界的沉思,而非只有一瞬的迷戀。有鑒於此,我們深信畫廊的角色與責任不應只是作為一個銷售點,而是作為協助藝術家開展其創作實踐及事業持續發展的合作夥伴,並提供一個能進行有意義對話與批判性討論的平台。

德薩畫廊向來致力於呈現藝術的真實性和創造性表達,而非單純追求商業成功,專注與當前歷史的相關性,而非投機性經濟效益的假象。我們的目標在於培養藝術家、藏家以及廣大藝術社群間更緊密且真摯的關係,為健康的藝術生態系統奠定基礎。

此次展覽是德薩畫廊當代藝術項目的一個縮影,我們與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共同探究當下社會科技景觀中的變化與敘事。

關於作品

觀望陳嘉翹的《After》(2024)窗戶發出的人造光芒,觀者會發現自己正面對完美無瑕的景色:一輪團圓皎月、綿延山脈,下方的湖面倒映出香草色天空。這幅數位拼貼是由藝術家從網絡上找到的圖片和人工智能生成圖像隨意拼湊而成,投射出的夢幻想像,誇張得令人難以置信,其描繪的景色顯然是純屬虛構。猶如舞台劇中的佈景,燈箱的景觀擁抱著海市蜃樓,讓觀眾得以窺視虛構的世界。某種程度上,陳的屏幕對照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屏幕,作為通往超乎我們想像宇宙的入口,或擺脫我們所知現實,而我們全心全意地迷失在其中。

林菁菁的布面三聯畫《Fall in Love a Million Times》(2019)標誌著她藝術家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這件作品是其《Lov-Lov》系列的首批作品之一,該系列在2019年提出了一個預言性的未來,其中人工智能將成為社會和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這一系列作品發展出她此刻擁有的另類自我,反思科技與創造之間的流動性與當代藝術息息相關。這個實例展現了作品的概念價值始於對當下的觀察,卻在五年後成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記載,記錄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前夕,社會景觀中的無形張力與微妙變化。

陸新建的《倒影》系列描繪了各式各樣標誌著城市身份的水岸地標。陸於展出作品中,鮮活地組合簡潔的線條、形狀和顏色,描摹了香港匯豐銀行大樓及其映照於水中的倒影。他對圖像的處理不僅調和了這座地標性建築所衍生的兩個極端點,更創造出一個顯示了城市複雜性的幻像景觀。

倫裕智的《人生大贏家》(2023)是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其中,藝術家的化身「腸腸」[Cheong1][Cheong4]克服了對蛇的恐懼,幽默地將這些滑溜溜的家居入侵者變成美味的果凍甜點。這系列作品的靈感來自諺語「嚇得變成果凍」(turn to jelly)—指因恐懼或焦慮而產生的軟弱和無力感。藝術家反問,若然我們試著不以上述方式重新詮釋這句話,將自身的恐懼化為顫動的可口果凍,讓我們可將其分解並愉快地享用,又如何?倫創造了一個掃瞄畫面即可啟動擴增實境(AR)動畫,將恐懼轉化成奇妙與盎然樂趣。透過[Cheong1][Cheong4]的敘述及觀眾的參與,與蛇的滑稽對峙象徵著觀點轉換所帶來的解放。

麥影彤二透過其標誌性系列《美樂家園》(2019–)將自身的理想世界視覺化。每幅三聯畫皆利用流行生活模擬電子遊戲《模擬人生》(The Sims)創作而成,藝術家於遊戲中建構出她在現實生活中夢寐以求的超現實夢幻場境。她將創作的圖像切割成三等份,並交給從電子商務平台淘寶上聘請的三位不同畫匠繪製而成。麥影彤二的作品在所難免地在顏色、筆觸和排列上有所出入,不僅闡明了現實與幻想間無可避免的落差,更就數位作為逃避方式、創作本身和原創身份的邊界提出了一連串發人深省的探問。作為概念藝術家的麥影彤二,某程度上亦考慮了創作《美好家園》作為易於銷售的實體作品,體現了混集於藝術家一身的迥異幽默感、批判精神與好奇心。

馬思博的《圍牆》(2018)是他2018年於畫廊展出期間幾乎售罄的作品系列之一。光線在馬思博的繪畫作品中扮演著主導角色。利用光影營造空間是繪畫永恆的魔力之一,而藝術家卻顛倒此一詮釋,其手法甚至可以視為通過空間和物件來建構光影。藝術家追求的並非古典之美,而是寂靜,這種隱而不見、閉而不宣的寂靜成為了馬的目的地。藝術家於畫面中,營造出一個抹去世俗喧囂的環境。展出的作品倚靠「空」為結構、釋放光的擴散,色彩呈現一種罕見的寧靜,紛紛迴盪至畫布之外。

與陳德良所描繪的人物對視時,觀者感受到的並非敵意,而是一種強烈的對抗。該系列作品取名為《保佑野獸與孩子》(Bless the Beasts and the Children)(2019–20),取自一套1971年的電影,其中一群年輕人在一場注定的失敗中殊死搏鬥,該系列講述人類面對衝突時皆顯現的堅韌意志。陳德良常以素人肖像作為其觀察社會和人類處境的符號,透過他們與觀眾親身邂逅,喚起作為集體的心理反應。

王韞琛的創作多結合繪畫與三維建模,隱喻斡旋於人類手工勞動力與當代科技賦予人類的無所不能。藝術家常於作品中將自己定位為神旨般形象,宗教、神話和眾生都是她所創造的產物。她的《生日快樂》系列(2023–)將儀式性的慶祝活動視為人類可同理地將自身置於其感知世界中心的最佳日子和場合。因慶賀之名,生成一個短暫的嘉年華,其中,人們除了玩樂之外無所事事,而壽星終於成為自我的主人。

王國峰(1967年生,現生活及工作於北京)的攝影雙聯作品,《Memory No.3》,探究 「影像 」的概念與構成。作品的左側畫面描繪了一組抽象的模糊條紋。每條紋帶的微妙漸變相互融合,創造出一幅視覺幻象畫面。在右側,則是密密麻麻的縮圖矩陣,模仿其對應畫面的構圖。在王國峰的創作實踐中,他收集對廿一世紀具政治、社會或文化意涵的現成視覺材料。他常以像素化和影像操控的方式解構圖像,並將其重新編碼形成新的視覺語言。

藏於張新顏色彩繽紛、充滿趣味的畫面背後,是她對人性及其在主流媒體中呈現方式的深刻思考。她的畫作《Out of the Time No. 5》(2022)首次展出於2022 年她在畫廊舉辦的展覽中,她從新聞中收集令人不寒而慄的真實犯罪故事,並透過她鬆容而富於表現力的視覺語言重申這些故事。在她的筆下,對暴力與創傷的常態化,轉變為充滿詭異浪漫主義的超現實場景,以及存在於特定時空之外的人性脆弱象徵。

鐘慰嘗試從使用者角度捕捉科技日新月異的複雜敘事。他直觀的視覺語言模仿互聯網上肆虐混亂的景觀,鮮豔飽和的色調令人回想起觀看電子螢幕時的體驗。他於作品中結合程式碼、數位影像和人造痕跡,創造出有機和有意識的實體。展出作品《衍生結構圖》(2023)是他持續進行的布面作品系列之一,剖析並重構人類與人工智能、人類與人類間的各種互動關係,反思數位時代下碎片化的資訊與溝通方式。

周文斗的作品《倒車系列2》(2014)通過對北京等大都市的交通及其污染的參照,對廿一世紀的社會存在物撰註評論。《倒車系列》是由機動車輛背光燈組成的雕塑作品。其抽象的外形在視覺上參照了北京駕駛者為之熟悉的景象 —模糊的紅色燈點閃爍於因汽車廢氣排放導致的霧霾之中。對藝術家而言,這種雙向關係與因果循環,正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最矛盾的表現。這是一種強迫性的狀態,且一個異化的世界。
德薩畫廊

地址: 黃竹坑道54號M Place 26樓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am–7pm

電話: +852 2167 8896

網站: desart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