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按地區
按狀態
清除
南區
謝曉澤: 知識的考古學
2025-1-25 – 4-19
藝倡沙龍
南區
陳維:沉默的呼吸
2025-2-18 – 4-12
刺點畫廊
南區
龍穴中的趣味混合 - 西垣肇也樹個展
2025-2-22 – 5-17
wamono art
中環
細說從頭—— 鴨巴甸街的印藝傳奇
2025-2-22 – 8-31
當代印藝
九龍城
光散落在四處
2025-2-26 – 4-13
錄映太奇
南區
日常即神聖
2025-3-6 – 4-5
SC Gallery
西環
皮囊
2025-3-7 – 4-7
HART HAUS
觀塘
貼上(不套用格式)
2025-3-8 – 4-5
WURE AREA
中環
吳觀真個展——「疊」
2025-3-14 – 4-26
天趣當代藝術館(中環)
中環
阿約博拉·凱凱雷·艾昆: Blooming Shields
2025-3-17 – 4-16
藝術門
中環
曾建華個展《T REE O GO D EVIL》
2025-3-19 – 5-24
爍樂(世界畫廊)
上環
非常尋常
2025-3-20 – 4-26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灣仔
三界:怪物,鴉片,時間    何子彥
2025-3-20 – 5-13
馬凌畫廊
上環
韓國美學的層次
2025-3-20 – 5-17
Soluna Fine Art
上環
《秘密花園》金炳昊個展
2025-3-20 – 5-20
獅語畫廊
中環
Souvenirs, Novelties, Party Tricks
2025-3-21 – 4-26
JPS畫廊
中環
意象迴聲
2025-3-21 – 5-3
雍廷序畫廊
灣仔
Collect Hong Kong 2025
2025-3-22 – 4-4
香港藝術中心
上環
Hong Kong Poetry
2025-3-22 – 4-27
Blue Lotus Gallery
南區
Embodied Perspectives
2025-3-22 – 5-3
WKM Gallery
南區
貢坎個展《異時 ‧ 相繫》
2025-3-22 – 5-14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
南區
靈光遺產計劃
2025-3-22 – 5-17
德薩畫廊
南區
The Garden of Loved Ones: Richard Hakwins
2025-3-23 – 5-24
Empty Gallery
南區
TRST03: Covey Gong
2025-3-23 – 5-24
Empty Gallery
西環
Timeless Interactions
2025-3-24 – 4-6
HART HAUS
中環
充實膠囊
2025-3-24 – 4-13
膠囊
南區
單慧乾:我們的時光
2025-3-24 – 5-10
刺點畫廊
中環
裊裊:蘇笑柏個展
2025-3-24 – 5-15
藝術門
中環
Beneath the Golden Canopy
2025-3-24 – 5-16
MASSIMODECARLO
中環
美會拯救世界:8 名東南亞藝術家群展
2025-3-24 – 5-16
10號贊善里畫廊
中環
傳統蛻變
2025-3-24 – 6-14
藝倡畫廊
中環
小松美羽:聖 · 萃
2025-3-25 – 4-15
白石畫廊
中環
莎拉‧施
2025-3-25 – 5-3
高古軒
中環
路易絲·布爾喬亞:軟景
2025-3-25 – 5-10
豪瑟沃斯
油尖旺
浮煙
2025-3-25 – 5-17
貝浩登
金鐘
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
2025-3-26 – 7-6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TRST03: Covey Gong
2025-3-23 – 5-24
Empty Gallery

《世界》(2025年)不鏽鋼 、青銅 、骨傳導揚聲器

《靈時小屋》由Empty Gallery於2024年9月創立,小屋位於畫廊入口大廳左側的獨立房間內,不定期展示來自不同時空和背景的創作,讓觀者對單件作品進行深度思考。該計畫有別於我們的恆常展覽,旨在從常規項目的邏輯、思維及壓力中開闢新的空間。展覽穿越遙遠距離,在無限微觀細節中爬梳,並每次委託文字工作者撰寫論文,以動態的視角從多層面討論作品,從而照看我城獨特的歷史與社會環境。

《靈時小屋》的名稱靈感來自精神時光屋:在漫畫家鳥山明筆下,精神時光屋是一個時空膠囊式的異次元自我修煉空間。項目藉此探索一種植根於非西方哲學的思辨性認識論,試圖遊走於全球化文化的峭壁之上,在危險與不確定性之間探索不同可能性。

《靈時小屋》原為2018年至2021年間於皇后博物館開展的合作項目。博物館憑著共襄盛舉的精神,將其名稱及概念無限期交付Empty Gallery使用。

在我們的第三個展覽中,小屋將展示龔柯維的全新裝置作品。龔柯維的創作一直關注著文化符號在物質文化中的傳播和表現。他的近期項目圍繞普契尼歌劇《杜蘭朵》中的場景而展開,以批判視角深入探討標誌性建築和我們習以為常卻容易被忽視的設計元素,研究它們如何在旅遊消費和文化沙文主義的情感敘事中發揮作用。

《世界》(2025年)由兩種對比鮮明的材料構成。鑄造的青銅和三角型不鏽鋼結構分別象徵沉重和輕盈、不透明和透明,以及傳統和創新之間的張力。一座貌似研究模型亦或是旅遊紀念品的小型金字塔置於模組格柵之上,呼應了20世紀初興起的所謂「國際風格」,而這種風格後來也成為倡導現代主義基礎建設的視覺語言。雕塑的底座有意參考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的著名金字塔入口以及其遍佈全球的複製品,從而探討「本土性」如何以裝飾或媚俗的姿態被納入「全球化」的敘事之中,同時從中提出質疑以及思考其內在的矛盾。

作品名稱取自賈樟柯2004年的同名電影。片中故事以北京一座主題公園的工人生活爲背景,影射出全球化進程中這一代人所面臨的矛盾:當精英階層享受著社會(和地域)流動性,將「真實」世界轉化為具有異國風情的稀有消費品時,他人則被編織進資本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國際幻想之中。龔柯維的雕塑在批判與懷舊的雙重視角下,引導觀者重新審視自己與全球現代性和其理想之間的糾葛與依附。

龔柯維(1994年,生於中國湖南)目前在紐約居住和工作。他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獲美術學士學位。過去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和雙人展,包括:洛杉磯的Bel Ami(2024年,與Monique Mouton合作)、紐約的SculptureCenter(2024年)、紐約的Derosia(2023年)、紐約的Lubov(2022年,與 Eli Ping 合作)、達拉斯的And Now(2019年)、紐約的Derosia(2019年);北京的Salt Projects(2018-19年)。近期群展包括:《The Hollow and the Receptive》,ADZ,里斯本(2024年);《Double Threshold》,埃德加敦的Winter Street Gallery(2024年);《To Breathe, To Walk》,洛杉磯Murmurs(2024年);《Leaking Heaven》,紐約Laurel Gitlen(2023年);《Under the Volcano II》,紐約Lomex(2022年);《When the World Becomes Flesh》,奧馬哈Baader Meinhof(2022年)。
Empty Gallery

地址: 香港仔田灣漁豐街3號大洋中心18及19樓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am–7pm

電話: +852 2563 3396

電郵: contact@emptygallery.com

網站: emptygall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