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按地區
按狀態
清除
中環
馬克·布拉德福特:異域奇珍
2024-9-26 – 3-1
豪瑟沃斯
南區
平安 - 戸田正寿首次香港個展
2024-10-5 – 1-25
wamono art
南區
「鄰家女孩—朱新建的(新)時代」–朱新建個人展覽
2024-10-25 – 1-7
Lucie Chang Fine Arts
南區
藝倡沙龍隆重開幕 - 莫一新&文鳳儀雙人展:在山成海
2024-10-26 – 1-18
藝倡沙龍
上環
季節性移牧
2024-10-31 – 1-4
弗勞爾斯畫廊
南區
璀璨 — 王秋童個展
2024-11-6 – 2-9
K藝術空間
中環
寓言的滋味
2024-11-9 – 1-7
凱倫偉伯畫廊
中環
王公懿作品展2020-2024
2024-11-14 – 12-31
爍樂(世界畫廊)
中環
斯特林‧魯⽐ 「|」
2024-11-14 – 3-1
高古軒
中環
內在的自然 – 回歸純真
2024-11-15 – 1-27
10號贊善里畫廊
南區
氣象界
2024-11-19 – 1-11
刺點畫廊
南區
多維空間
2024-11-20 – 1-25
布朗畫廊
中環
Being Zen
2024-11-21 – 1-4
方由
中環
约翰·麦卡利斯特 (John McAllister): shining serenest-like wilds whirl
2024-11-21 – 1-24
MASSIMODECARLO
中環
倫卡工作室:《舞》
2024-11-22 – 1-4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中環)
中環
天明屋尚:思維遊戲
2024-11-23 – 1-25
白石畫廊
南區
尼克·法希個展《秋葉·秋離》
2024-11-27 – 1-4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
上環
塞西爾·倫珀特個展
2024-11-28 – 1-8
獅語畫廊
中環
Tears and Cheers
2024-11-29 – 1-4
JPS畫廊
中環
Love Language
2024-12-5 – 12-31
3812畫廊
南區
三才
2024-12-7 – 1-4
SC Gallery
南區
Once It Sets
2024-12-7 – 1-25
Rossi & Rossi
中環
丁雄泉: 悅色人生
2024-12-11 – 3-15
藝倡畫廊
灣仔
蒸發
2024-12-13 – 2-8
馬凌畫廊(灣仔)
消逝
2024-6-20 – 10-31
藝術門

《消逝》,群展:賈娜·貝尼特斯、戴爾·弗蘭克、塗鴉先生、米高·科爾曼、A.A. Murakami、圖格拉與塔格、張健君及朱金石

「大眾是審者,但卻是心不在焉的審者。」華特·班傑明

這次群展《消逝》彙集了八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包括賈娜·貝尼特斯(1985年生於美國)、戴爾·弗蘭克(1959年生於澳大利亞)、塗鴉先生(1994年生於英國)、米高·科爾曼(1987年生於斯洛伐克,現居法國)、A.A. Murakami1983年生於英國及1984年生於日本)、圖格拉與塔格(1976年及1979年生於印度)、張健君(1955年生於中國)及朱金石(1954年生於中國),體現藝術內在的時間性和感性。通過擁抱視覺體驗的短暫性,展覽旨在與觀眾產生連接,並激發出新的意義。

在資訊時代生活的邏輯決定了我們識別不同圖像的方式;各色各樣的視覺字節瞬間被我們的大腦儲存,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後機械複製時代藝術的意義是什麼?當代藝術從作為精神指導轉向主張更廣泛包容性的工具。藝術越來越讓觀眾沉浸在思想的海洋中,但卻使我們越來越難集中注意力在單一的想法上。

在《機械複製代的藝術作品》一文的尾段落中,·班傑明寫道:「心不在焉的人也能養成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分心狀下完成某些任的人,明了他的解決方法已成習慣藝術造的分心呈統覺對視覺的控制。」雖然班傑明的文重點探動圖像及其大眾的心理影響,但二維藝術基媒體的界得越來越模糊。代人通各種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藝術品,從而促對藝術影式閱讀

心不在焉或健忘已成為當下常態。統覺剝奪了第一次觀看事物的樂趣,現在當我們觀看一件新事物,便會受潛意識內在的假設所影響,難以重拾一種嶄新的藝術欣賞視角。針對由西方提出的「光明與黑暗不可共存」等二元對立觀念,抱持相反意見的已故一行禪師說:「善惡之間的對立常被比作光明與黑暗,但若換個角度看,就會發現當光明照耀時,黑暗並不會消失,而是融入其中,成為光明的一部分。」藝術的本質不僅在於其辯證性,還在於它激發自我發現和轉化的潛能。

賈娜·貝尼特斯的繪畫實踐探索了佛教、道教和密宗的概念,以繪畫作為一種身心靈的探索。她那具有張力和活力的作品在抽象與具象間游走,傳達一種充實與虛無,存在與消逝的感受。《擊中陽光》、《伊莎朵拉》和《山谷精神》都是關鍵的例子,它們作為哲學和精神理想的元表現,視藝術為一種療愈的形式。

塗鴉先生的創作風格常以黑色墨水在白色背景上繪畫,營造出一個迷人的世界,滿載著奇特的生物和擬人化的形態。他的自由手繪塗鴉帶著流動而催眠般的節奏,從展覽作品《塵土飛揚的花》和《日子》中可見,把平面空間填滿,更在最終溢出畫面,覆蓋世界的每個角落。作為一種釋放或冥想的方式,他的創作過程流暢、即興且具治癒性,帶領觀者深入他的想像世界,試圖傳播一種驚奇、混亂和希望的感覺,同時探索他在宇宙中的位置。

戴爾·弗蘭克以顏色、形式等通用視覺語言作為媒介,將人們帶入潛意識領域,並將這種非語言的交流轉化為實在的體驗。他的作品描繪抽象的畫面,令作品散發著華美的色彩和珠寶般的光芒。弗蘭克獨特的作品標題注入了心理元素,暗示著不可預知的結果。他運用了有機玻璃,強調物質之間的分離關係,挑戰觀者去思考自己對所見的解讀。

米高·科爾曼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在畫布上轉化成植物、花卉和花園。他著迷於光、色彩和形式會添加裝飾性的圖案以打斷它們的存在。科爾曼採用超平面、景泰藍風格的技法創作油畫音樂是他重要的創作靈感。正如他引人入勝的新繪畫系列《十二月花》不會枯萎的切花傳達出一種永恆感。雖然科爾曼主動避開政治主題但他的作品飽含個人特色專注于生活中的平靜、日常時刻。他將繪畫視為一種智力活動,吸引觀眾臆想超越作品表面的細節和意義

圖格拉與塔格的作品模糊藝術與流行文化之間的界線,他們的作品充滿玩味,評論了消費文化全球化及其對印度身份認同的影響。他們所創作的《神話新解》繪畫系列敘述了毗濕奴(Vishnu最後化身為迦爾吉Kalki的故事,反思社會如何被塑造去看待神明和祈禱,該系列畫作探討了精神與數學之間的聯繫。這對藝術家深入探索他們自身的潛意識,並質疑我們對傳統信仰體系和制度結構的依賴。他們選擇直覺性的創作過程而不是遵循西方現代主義的規範試圖描繪出嶄新未來的預言性願景。

張健君藝術實踐的核心在於運用水墨探索道家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概念。他的《第一滴水》系列(20152016年)將過去與現在融為一體,該系列基於1990年代創作的頌贊形式多變的《池》系列。張健君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幾何形式貫穿其整個創作歷程描繪物質與宇宙的關係,並以水作為象徵呈現道家信仰,反映出方宇宙和存在主義對於他的抽象畫的影響

藝術家組合A.A. Murakami創作的《第一天》是一塊巨大的半透明彩色漸變玻璃,能透出畫廊外的日光,營造出更自然的觀賞體驗。藝術家們受日本戰後建築運動代謝派(Metabolism)所發,結合先進科技和風土美學,探索後現代世界的文化、歷史和經濟轉變。出於對物質及其如何塑造人類社會的好奇,A.A. Murakami試圖通過將材料研究、新技術及其自身的藝術和建築背景相結合,試圖打破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模糊界線。A.A. Murakami的跨領域作品旨在呈現自然、建築環境、人體與生態、技術和地質之間迴圈和變化的關係。

朱金石的作品《三十道一》和《三十道二》通過靜物捕捉了短暫的體驗邀請觀者探索道家哲學的隱與物質性。他獨特的厚繪畫風格利用了厚重且質感豐富的色彩創造出雕塑般的立體效果。他畫作的表現力源於油漆本身的流變特性,並將作品視為自成一體的視覺系統,體現了道家思想的發。他使用畫板和鏟子等非常規工具,賦予畫作一種宏大的自然力量。


藝術門

地址: 中環都爹利街3–11號律敦治中⼼律敦治⼤廈地下

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六 10am–7pm

電話: +852 2522 1428

網站: pearll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