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按地區
清除
空之器
2025-9-6 – 11-1
維伍德畫廊

權大燮白瓷月壺

維伍德畫廊欣然於香港空間呈現群展《空之器》,以器皿為象徵,開啟對「空性」這一哲學命題的深刻探索。本展以韓國藝術家權大燮的五件白瓷月壺(moon jar)為中心,彙集石至瑩、沈忱、奧托·伯爾、今井祝雄與名阪有子的作品,共同探討存在與缺失、形式與虛空的關係,通過多元藝術視角展現這一主題的深邃意蘊。

當代陶瓷藝術家權大燮(Kwon Dae Sup,1952生於韓國大田)重塑了朝鮮王朝晚期(17世紀末至18世紀)的傳統白瓷月壺。這些月壺以如滿月般圓潤的形態和乳白釉色而得名,象徵純潔、謙遜與豐饒。權大燮早年于弘益大學學習繪畫,1970年代邂逅一尊月壺,遂轉向陶瓷創作。他的月壺以簡約之美體現充實與空虛的統一:平滑無飾的表面,微妙的不對稱,折射出禪宗美學對無常與不完美的推崇。作為器皿,它們是有形的「空性」(śūnyatā)表達——形式完整,卻包容無限的解讀可能。

與權大燮的探索相輔相成,石至瑩(1979年生於中國上海)通過視覺冥想呈現存在的短暫本質。她融合東西方繪畫傳統,描繪自然元素——海景、岩石、寶石——在顯現與隱匿間搖擺,捕捉物體與其周圍空間的親密關係。策展人沈奇嵐博士曾寫道,石至瑩的繪畫「創造一種新的知覺空間,讓人感受到萬物之間的引力,同時感受空與盈」。她的筆觸,無論是單色還是鮮豔,都帶有內在的節奏,邀請觀者感知萬物的互聯性。

沈忱(1955年生於中國上海)是中國抽象與實驗水墨畫的先驅,通過層層疊加的構圖探索充實與虛無之間的張力。他借鑒中國傳統水墨技法與美國色域繪畫運動,使用丙烯顏料探索水墨的流動性。他的冥想創作過程——在平展的畫布上層層疊加垂直筆觸——引導他的“氣”創造出暗示無限空間的水準延展。當沈忱感知到“氣”消散時,作品方告完成,留下虛空中的深刻空性。

藝術家奧托·伯爾(1952年生於德國伊蘇姆)以極簡雕塑挑戰對空間與形式的感知。他的作品仿佛懸浮,需通過觀察、靠近和視角轉換來完整體驗。伯爾的創作在存在與缺失、物質與不可見之間遊走,其間的虛空如同樂譜中的靜默停頓。這種數量、方向與形狀的交互形成寧靜而多聲部的構圖,邀請觀者與虛空展開雕塑對話。

今井祝雄(1946生於日本大阪)曾是前衛具體美術協會的成員,通過創作凸起的白色浮雕打破藝術規範,模糊物體與繪畫的界限。他通過在表面下置入材料,創造出看似從無中生有的宏大白色作品。對今井而言,白色是終極色彩——一種調和所有色調的非色彩,是一片虛無與空的風景。他的浮雕作為器皿,承載並揭示虛空的本質。

名阪有子(1938年生於日本大阪)同樣是具體美術協會第二代的關鍵人物,以其充滿質感的同心圓繪畫而聞名,突出材質與過程。她使用汽車漆和空氣壓縮機等工業工

具,在旋轉面板上雕刻浮雕,反映生命的迴圈節奏。通過旋轉,她的創作融入運動與時間,以有機的不可預測性揭示工業化的時代。在2015至2017年的後期作品中,名阪放棄彩色漆,強調原始質感,吸引觀者進入她的創作行為。

在一個執著於有形與絕對的世界中,《空之器》為冥想提供了一片避風港。每件作品作為器皿,召喚觀者探索形式與虛空的複雜關係。通過他們的創作,這些藝術家揭示了與“空性”共鳴的悖論:這些看似空的器皿,卻溢滿了存在的充盈。通過擁抱不可見之美與萬物的互聯性,觀者被邀請超越物質,探尋虛空中的無限可能。
維伍德畫廊

地址: 黃竹坑道62號科達設計中心21樓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am–7pm

電話: +852 2503 2220

網站: axel-vervoord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