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酒會
感知的兩種路徑 : 李念昕與鄧世清雙個展

2025-11-8

4:00 pm – 7:00 pm

當「被看見」與「被理解」不再重合,繪畫該如何回應?

在同一空間中,我們提出一項關於觀看機制的雙重實驗:李念昕向內,削減對象,放緩時間;鄧世清向外,疊加符號,加速感官。兩者並置的意義不在風格差異,而在方法論的互證——繪畫如何從圖像生產轉向感知生產,觀看如何在當代的透明化環境與平台化結構中被重寫。

李念昕讓潛意識成為畫面的入口。正如她所言「許多人說我和我的作品很像。」她的繪畫是身體與精神的回聲:綿延、曲折的形態更像本能的湧現而非有意的控制;身體的輪廓與「柔軟/堅硬」的結構潛伏於筆觸之下——不刻意,卻無法回避。她更信任潛意識而非理性,因而刻意弱化命名與描述,使形象從物的形體轉化為能量與關係。

與20世紀抽象傳統相比,她既不同於極簡的「去敘述化」,也不落入抒情抽象的「主觀抒情」。她將潛意識的形象碎片轉譯為關係構成,避開心理象徵的直白,更接近「關係抽象」。在視覺語法上,她以「柔軟/堅硬」的二元對置建立形態句法,形成連續且具斷裂感的表皮系統。蝸牛、貝殼等母題被反復解構與抽離,繪畫由此脫離出物象之間的關係,讓形態、空間、節奏與呼吸成為敘述主體。

在本次展覽中,《無陳設時刻》如同自我解析,折射她的思考與方法。它暗示光芒,又故意保持模糊,營造清晰與扭曲並置的氣氛。作品指向當代生活中的「隱私過度可見」:我們棲居於幾乎無庇護的透明空間——被看見,卻未被理解。此處的「透明」如同玻璃或塑料,允許光與目光穿透,卻封鎖氣味、觸覺與呼吸;親密關係在視覺上被曝光,卻無法真正被交換。在這樣的語境中,透明不再等同清晰,而演變為冷感的疏離。光線在她構建的殼狀形體表面滑行,卻難以穿透內部;這些容器彷彿被抽空了生命,只剩下關係的外殼。即使親密出現,也被轉譯為冷靜而抽象的參數,更接近數據結構而非慾望流動。

她的實踐亦不斷隨生活而轉變。從外部情感的探討,逐漸轉向自我與潛意識的內在映照。她開始追問:「我為什麼不畫某些東西?」這種由抗拒引發的反思,使作品呈現出冷靜而深邃的層次——每一次「不畫」,都是一次更深的觀看。

鄧世清的實踐從外部結構入手。她將食物、藝術史與數字文化並置於同一餐桌,以幽默和荒誕為方法,不是輕巧的修辭,而是批評性的裝置。她先建立高可讀性的畫面,再通過錯位、擬人與跨感官轉換打破單一解讀,將可消費的圖像回流為可感知的結構。

她的敘事充滿玩味:餐桌被拆解為界面,食物被轉譯為代碼與聲音,二維碼引入聽覺,使繪畫成為多感官的分配機制。《藝術的味道》將藝術史的符號裝飾為一場感官盛宴,顯露她對圖像權力與流通邏輯的自我調侃,龍蝦成為Robert Indiana的「LOVE」, 回折為一場感官盛宴,顯露她對圖像權力與流通邏輯的自我調侃:龍蝦對應Robert Indiana的「LOVE」,畢加索的蛋糕、羅斯科的湯與蒙德里安的桌子同場共演,藝術史被轉化為視覺盛宴的隱喻。她近年在創作中的「放鬆」並非隨意,而是對秩序與混沌之間張力的自然掌控,她拒絕重復與外部驅動,維持對變化的敏感。

這場雙個展的呈現不是對照,而是互證。李念昕以抽離、留白與未完成建立向內的時間,令觀看在遲緩中變得敏感;鄧世清以過度可讀與跨感官拼合建立向外的時間,令觀看在加速中自我覺察。前者將親密從過度可見的透明中拉回觸感的可能,後者揭示平台如何將慾望與注意力格式化為數據。兩條路徑分別提供深度與寬度:一條清理目光,一條校准目光。兩者共同把繪畫從再現的義務中解放出來,轉向感知的生產,進而把觀看還給觀者的身體、時間與判斷。對於今天的圖像環境而言,這或許才是重新建立親密與理解的起點。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

地址: 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20樓2003-08室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 11am–7pm

電話: +852 3703 9246

網站: tangcontempora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