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香港2021年的藝術市場
2021-4-7

(即時發布)

新聞稿

香港畫廊協會

2020 年為藝術市場帶來了挑戰,同時帶來不少新機會。除了網上展廳及虛擬展覽逐漸普及,藝術活動及營銷亦趨移師網上,而在困難時刻中伴隨而來的,是不同藝術團體的協力合作。隨著嶄新的觀賞及銷售方式的出現,拍賣行及畫廊裏觀眾的行為模式也有所改變。

儘管疫情取消了 2020 年多個展覽、藝術博覽會及藝術節,卻促使藝術界內前所未見的夥伴關係。鑒於去年三月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及 Art Central 相繼取消舉行,香港畫廊協會於六月在大館舉辦 UNSCHEDULED,希望透過此舉為香港藝術界重新注入活力。是次活動在歷史文化遺產的建築物內展示 12 家畫廊的展覽,吸引了過 3,000 名入場人士。香港藝術館與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ies)首度聯手,從佛羅倫斯帶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及其同期畫家的珍貴館藏,向本地公眾呈獻「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 —— 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在十一月,巴塞爾藝術展與典亞藝博合作,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了「藝薈香港」,共 22 家頂級畫廊參與,吸引約 8,000 名參觀者前來參觀。是次活動為巴塞爾藝術展去年唯一一次實體展覽。隨著今年 M+ 博物館隆重開幕,相信香港藝術界今年將見更多積極的協作機會。

為了解香港在不斷轉變的國際藝術市場中所佔有的地位,我們訪問了來自兩家畫廊及兩家拍賣行的四位人物,以了解過去一年對他們有何影響,以及他們對 2021 年的展望。


香港畫廊協會聯合主席,季豐軒畫廊創辦人🖃常務董事季玉年 (Catherine Kwai)
你對香港藝術界的前景有甚麼展望?
儘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嚴峻考驗,香港在過去兩年已超越倫敦,成為世界第二大的拍賣中心。近年越來越多年輕收藏家加入亞洲的藝術市場,使其蓬勃增長。而畫廊業界亦必須改變固有藝 術品推廣及銷售的模式,例如透過虛擬展覽來展示作品。
隨著疫情過後,人們趨向放慢生活節奏及著重培養人文意識,社會對藝術和文化的需求將比以往更強烈;再加上 M+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即將開幕,我非常有信心將來香港會成為亞洲藝術的重要樞紐。


香港畫廊協會聯合主席及 Rossi & Rossi 創辦人 Fabio Rossi
你對香港藝術界的前景有甚麼展望?
我個人對香港藝術界、我們城市以及……整個地球的未來都抱持十分樂觀的態度!儘管過去兩年面對著新型冠狀病毒的挑戰,這裡的藝術社群卻展示了其強韌性和協作互助的氛圍,尤其在香港畫廊協會舉辦的活動更見一斑,如 UNSCHEDULED、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雕塑展以及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籌款會。這個時期的困境可謂更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區內經濟以及收藏家數量仍在增長,而香港即將擁有一座世界頂級的博物館——即將開幕的 M +博物館將扮演很關鍵的角色,我有信心這將為藝術家、收藏家、畫廊、愛好者及所有人帶來巨大的啟發。
藝術和文化是任何國際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促進交流及人們之間的尊重,在社會出現危機及兩極化的時候尤其重要。


富藝斯(Phillips)亞洲區主席陳遵文 (Jonathan Crockett)
照您的觀察,您認為香港最近社會政治氛圍的變化對香港藝術界有何影響嗎?
儘管最近香港的社會政治氣氛發生了變化,我仍然相信香港將繼續保持其亞洲領先藝術中心的地位。近期的挑戰並未阻礙香港肩負支撐國際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重要角色。香港是亞洲國際畫廊、拍賣行及藝術博覽會的所在地,而不久,世界級博物館 M+亦即將開幕。儘管亞洲其他地區相繼出現如台北和上海的藝博會或是新加坡的自由港地位等競爭者,香港依然保持著相比其他亞洲城市更為「開放」的市場,特別是考慮其貿易地位、全面的法律體系、自由港政策、低稅率、悠久可靠的基建設施以及其位於亞洲核心地帶、毗鄰中國內地並作為龐大中國和國際市場的門戶之優越地理位置,我相信香港的未來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穩定發展。此外,儘管去年發生了許多變化,拍賣和私人銷售市場對藝術品的需求還持續增加:2020 年是富藝斯在香港成立迄今為止業績最好的一年。

您如何描述當地藝術界的發展與國際藝術界的聯繫,以及對未來幾年有甚麼展望?
與許多國際城市不同,香港不僅服務本地藝術界,而且是泛亞洲藝術貿易的主要樞紐。不論是賣家、畫廊或拍賣行,都長期為這裡的藝術收藏家們服務。儘管有些企業來來去去,但總體而言市場一直在增長,而且最重要的是,這裡的市場正在進化。藝術品味於過去幾年在亞洲瞬息萬變,這點亦反映在收藏國際當代藝術品的趨勢中。我預料藝術收藏的偏好會繼續變化,隨著中國的財富日益增長,對香港的藝術界也會帶來新的機遇。

作為居住在香港的人,您希望外界人士如何看待香港,尤其是在藝術和文化景觀方面?
香港的藝術生態系統非常獨特,因為其文化特徵是由東西方歷史混合影響所形成的。香港藝術品的交易歷史也比一般認為的要長得多,事實上香港人收集、欣賞藝術品已逾百年。雖然過去往往著重中國或其他亞洲的藝術,但在過去 15 至 20 年期間已發生巨大變化,除了有許多國際商業畫廊紮根香港,還有國際藝術博覽會的興起,以及在拍賣行也越來越常在香港創下國際級藝術品的成交紀錄。

您在香港藝術界看到甚麼未來的發展機會?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香港的藝術領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發展,但是直至最近幾年,人們對國際戰後及當代藝術的接觸都非常有限。香港一直對藝術欣賞有著強烈的渴望,卻沒有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博物館(隨著 M +的開幕,這情況有望改變)、或是由收藏家驅動的空間或私人博物館,因此香港仍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並能完善其教育體系以培養本地藝術人才。


佳士得主席辦公室總監郭心怡 (Elaine Kwok)
照您的觀察,您認為香港最近社會政治氛圍的變化對香港藝術界有何影響嗎?
香港既有的地理及文化優勢———同時是自由港而且藝術交易無需繳稅——讓其保持亞洲國際藝術市場主要樞紐的地位。佳士得在香港 2020 年秋季拍賣會反映了豐厚的市場實力,銷售總額達 30 億港元(3.9 億美元),創下達 88%的驚人銷售率。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我們仍創下 34 個國際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紀錄,包括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 2 號」》,以 $98,035,000 港元/ $12,706,657 美元售出,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價格的新基準。

您如何描述當地藝術界的發展與國際藝術界的聯繫,以及對未來幾年有甚麼展望?
隨著香港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本地的文化機構亦見迅速增長。翻新後的香港藝術館展示了香港獨特的文化遺產,而分別將在 2021 年及 2022 年開放的 M+與故宮博物館,也會豐富香港的文化生態系統,與正同步發展的藝術家、收藏家及畫廊相互滋長。

作為居住在香港的人,您希望外界人士如何看待香港,尤其是在藝術和文化景觀方面?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然而每次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僚們移居香港,在這裡的畫廊、博物館、藝術機構及其他相關機構發展其事業,都讓我大開眼界。